记者 庞世乾 特约记者 陈军光
通讯员 刘艳艳 张 艳
【资料图】
滨州市区往西20公里,里则街道办事处夏家村北,有一片500多亩的海棠园。鲁胜公司鲁丰采油管理区林东注采站就坐落在海棠园里,门口朝东望着马路,其余三面被海棠树包围。
小院不大,北边是由计量站房改造的六间房,是他们的宿舍和办公室,西边是两间板房。板房前搭建了凉棚,凉棚下有张桌子和几把椅子、马扎。小院南边则是一片菜地,大葱、黄瓜、韭菜、西红柿等蔬菜长势旺盛。菜地东边则养了十多只鸡,正埋头觅食。
“这是我们的第二个‘家’,一个月在这里待20多天。”员工王显冉说。站上7名员工,5个人的家都在东营,一个月回东营休假一次。“多亏了站长孔明祥,让我们在这里找到了‘家’的感觉。”
林东注采站站长孔明祥今年50岁,在站上年龄不是最大,却是大家公认的“家长”。说起他来,今年55岁的王滨州说:“工作上安排得头头是道,‘家’里的大事小情也都记在心里。”
之所以被称为“家长”,不单单因为孔明祥是站长,还因为他在这里的时间最长,对小站比谁都有感情。
2004年,孔明祥从位于公司驻地的原采油6队来到这里时,儿子还不到两岁。“一个月回家待上三四天,儿子对自己从陌生到刚熟悉就要离开,每次都是趁他睡着了才走。”
当年,孔明祥在509站负责看护3口单井拉油的油井,春节就留在井上过年。这是他第一次不跟家人一起过年,孩子小、父母年纪大,“年夜饭都没有心思吃”。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自此自己会一连在岗位上度过19个春节。他把团圆的机会留给了别人。
那时条件艰苦,并没有减弱孔明祥学习业务的热情。因为作风过硬、业务扎实,一年多以后,孔明祥就担任了林东采油站站长,直到现在。
“两间铁皮房子,一间住了六个人,另外一间隔开,一半是厨房,一半是会议室,夏天热透、冬天冻透。”直到2009年,铁皮房子装上了空调,2012年搭起了凉棚。之后,计量间改造成宿舍和办公室,条件逐步改善。
“把心态调整好,习惯就好了。”虽然条件艰苦,但是“家”的味道越来越浓。大家一起种菜、养鸡、做饭,晚饭后坐在凉棚下拉家常、探讨工作。他从中把脉大家思想动态。
夕阳下、月光里,欢声笑语从小院溢出,飘荡在海棠林里。
“站长这人闲不住,工作的事都干在前头,一个月8天假期,让我们休完,自己却从来没有休满过。”2016年,退伍后的王显冉就跟着孔明祥当徒弟。2019年休完产假后,她主动申请来到孔明祥身边。她说:“跟着师傅干心里踏实,也有奔头。”
家的感觉不仅仅是在小站上,他们在东营的家人们也跟一家人一样,谁家住哪里都知道,谁家有什么事都靠上去,谁家有啥喜事都跟着高兴。“我们人在站上,也不担心家里有啥困难解决不了。”王滨州说。
6月22日,端午节,孔明祥和3名同事坚守在岗位上。这一天,从早上5时30分开始整理资料,到长停井的巡检和重点井的取样计量,再到换完一口井的皮带,他们回到站上已经是晚上11时。
收拾停当,已近零时,孔明祥打开微信,看“好好”给他的留言:“老爸父亲节快乐!注意身体!身体比啥都重要……咱仨各负其责干好自己的事,咱家越来越好!”
“好好”是孔明祥儿子的小名,正在读大三。从6月18日收到儿子的这则祝福起,孔明祥每天要看好几次。“臭小子长大了,也知道理解老爸了。”躺在床上,放下手机,关上灯,孔明祥抹了抹眼角。
关键词: